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:跨文化纪录片创作中的对话密码 ——雅文传播亮相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纪录片论坛

Yoywow

6月24日,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。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,“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:跨文化纪录片创作中的对话密码”引发了创作界、学术界和平台方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。

雅文传播总经理王政先生受邀参加了圆桌论坛,并围绕纪录片出海实践中的文化表达策略、技术融合路径以及国际共情机制,分享了雅文传播近年来在全球化叙事探索中的一线经验与洞察。

“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”主题论坛

“东方叙事”

如何走进全球观众心中

“东方叙事”从来不只是符号化的“古风”标签,它是一种基于价值体系、情感节奏和人文美学的深层表达。在国际传播场域中,雅文传播坚持以“共情”为入口,在文化差异中寻找“对话共识”。

以纪录片《烟火拾味》为例,这部聚焦上海日常饮食与人文情感的作品,在YouTube等平台上线后,吸引了来自北美、东亚和欧洲等地观众的强烈共鸣。片中描绘的不仅是食物,更是人与城市、人与亲情的细腻联系——这种“生活的温度”跨越了文化壁垒,成为真正的“共情密码”。

在圆桌论坛中,雅文传播王政先生强调,东方叙事的传播力并不取决于是否西方观众能看懂,而在于我们是否找到共同的情绪场域。亲情、尊重、孤独、希望,这些普遍情感的微妙呈现,是纪录片语言中最坚韧的桥梁。

结构在西 情绪在中

打造“双语”叙事结构

当下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趋势,是“结构在西、情绪在中”的创作范式,即采用西方观众熟悉的故事结构,同时保持东方表达的节奏与意境。

雅文传播总经理王政先生出席“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”主题论坛

《里斯本丸的沉没》即是代表案例。影片采用典型的西方战争片结构(序章—冲突—记忆—救赎),但在内容推进中,融入了中国渔民的集体行动、人道情怀和“非英雄”的叙事视角,构建出一种不靠冲突驱动、但极富张力的东方情绪流动。影片上线前后不仅在英国社交平台获得广泛传播,还引发BBC的专题回顾,被认为“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战争叙事的价值表达”。

这种叙事策略的背后,是雅文传播对“文化翻译”概念的再理解:不再依赖字幕与语言对照,而是通过视听意象和结构语法进行深度适配

流量不是目的

是识别文化共鸣的入口

在全球新媒体平台生态中,流量与数据并非简单的传播指标,更是观察文化接受度和共鸣点的重要信号。

在YouTube频道(纪录片频道)的日常运营中,雅文传播通过多语言标签、AI热词分析和用户画像识别,发现观众对“亲情叙事”“职人精神”“地方记忆”等主题的持续兴趣。相比单纯的播放量,点赞比、完播率与评论深度反映出真实的文化触达能力。

例如,《空巢》系列在讲述上海银发群体生活时,评论区聚集了大量来自加拿大、新加坡的用户留言,他们提到自己的父母、城市变迁与情感投射——这些反馈本身就构成了一次“纪录片引发的跨文化集体对话”。

Glocal叙事的“三步走”

从Local到Global,从Global再到共创

面对“去全球化”思潮背景,纪录片传播进入了一个“Glocal”再定义阶段,即以本土文化为根基,借助全球叙事语法,构建跨文化共创机制。这一策略已在《大江南》《永远的行走》等项目中初步实现。《永远的行走》更以合拍团队、双语叙述、社交分发三位一体的方式,建立起内容即传播的国际通路。

“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”主题论坛

雅文传播在内容传播策略中明确提出“Glocal三步走”模型。首先,坚持Local深耕,坚持中国叙事立场,不为迎合改写本土文化逻辑。其次,采用Global适配,运用4K、HDR等影像技术标准,打通国际平台门槛,同时进行叙事结构和节奏调试。最后,创新 Glocal共创,与国内外媒体、高校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,构建“共享视角+多语言编制”模式。

技术是辅助

叙事才是桥梁

高质量影像技术为纪录片打开了更广的国际入口。4K/HDR等“通用视觉语法”的采用,中国纪录片在Netflix等平台获得欢迎。但我们知道,技术不是文化理解的替代品。

雅文传播始终认为:“技术并非文化差异的终结者,而是需要叙事智慧配合的工具。”

如果没有触动人心的情节与人物,即便是8K超高清也可能沦为“技术空壳”。因此,在技术部署之外,雅文持续推进的重点,是将自然人文意象具象化、情绪化、语境化,用镜头语言打造具有文化温度的影像表达。

结语

纪录片是我们与世界共享中国的方式

纪录片是时代的书写者,也是文化的连接器。

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“东方叙事与全球共鸣”的话题下,雅文传播带来的是一整套融合创意、技术、平台、机制的国际传播实操路径。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,永远不是“我讲你听”,而是“你愿听、能听、听懂”。

未来,雅文将继续联合高校、媒体、创作者与海外合作伙伴,深化“内容出海+平台共建+青年参与”的传播体系,推动华语纪录片在全球视野中,从“讲故事”走向“建共识”,以东方叙事,唤起全球共鸣。